发布日期:2021-09-09
根据县政协确定的《2021年嘉善县政协重点工作安排》(善政协办〔2021〕14号),县政协十四届二十三次常委会对《实施河湖水系修复工程,打造蓝色珠链》议题进行协商性议政。
会前,经县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审议同意,由何全根主席总负责,陆才华副主席牵头,各位副主席全部参与,政协农业农村委会同各委办组织40名政协委员组成1个总课题和5个子课题调研组,分别就总体情况和规划建设、生态修复、设施完善、功能提升、文化传承和保护等内容开展调研。调研组于2月下旬形成常委会议方案、建立工作交流平台,随即开始调研。调研组集中听取了县水利局的河湖水系基本情况和修复推进情况的介绍,分组分批听取相关部门情况介绍;到相关镇(街道)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河湖治理有关情况和意见、建议。3月8日上午县政协办安排了今年第一期“政协讲堂”,邀请县水利局作了专题讲座,3月12日组织部分委员实地踏看伍子塘沿线主要节点,3月19日调研组赴上海市青浦区学习考察,4月23日召开了中期交流会,5月上旬形成了调研报告初稿,5月26日召开了议题统稿会,修改形成调研报告。
年初县政协确定的“实施河湖水系修复工程,打造蓝色珠链”议题,主要是基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对我县河湖水系修复的新要求,并在河湖水系修复的基础上实施各方面功能的提升,打造蓝色珠链。据此调研组着重围绕我县河湖水系的现状、示范区建设对我县河湖水系修复工作的要求、我县河湖水系修复的规划、目标和任务等情况和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开展调研,结合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和我县水利发展情况,深入分析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办法,对下一步加快推进作了深入思考,并立足实际,提出对策建议。现提请县政协常委会协商。
一、我县河湖水系基本情况
1.我县河湖水系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属中国七大水系之一的长江水系的支流太湖水系,全县境内地形特点总体是南高北低,河网密布。河湖面积68.54平方公里,水面率13.51%。全县有河道1958条,总长1646公里,河道水域面积为54平方公里。全县10公里以上长度的河道有6条,最长的是红旗塘20.53公里,依次是嘉善塘17.18公里、芦墟塘15.52公里、伍子塘14.21公里、白水塘13.11公里和塘港11.91公里。全县100米以上宽度的河道有两条,分别是太浦河宽175米,红旗塘宽113米。主要河道的底高程大多在零米到负4.2米之间。全县有55个湖泊,分布在320国道以北地区,其中水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6个,分别是内汾湖、外汾湖、北祥符荡、北夏墓荡、蒋家漾和长白荡。主要湖荡的平均水深在2.5米到3.5米。
2.我县水利建设和河湖水系调整情况
从这次调研情况了解到,近几十年来我县的水利建设主要解决“水多、水少、水脏”三种水害而展开。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从柴油抽水机站到电力灌溉机埠的动力灌溉系统,基本解决了“水少”问题。为解决“水脏”问题,按照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要求,以“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建设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河湖清淤整治、劣V类水剿灭行动等,初步实现了从“消灭污泥浊水”向“美丽河湖”的转变,伍子塘、长白荡获评省级美丽河湖,31条河道获评市级美丽河湖。
因我县的水系调整大多是因为治理“水多”而进行的,所以这里重点就治理“水多”说明一下。“水多”造成了我县洪涝多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受自然因素影响。①集中降水。每年的3月中旬到9月下旬是我县的集中降水期,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造成我县梅雨型洪水和台风雨型洪水。②上游来水。从地理上看,我县是杭嘉湖平原排水东泄的必经之地,全县境内地面高差不到2米,平均田面高程3.6米左右(吴淞高程,下同),北部天凝一带地面高程在3米上下,而上游的太湖常水位在3.3米左右,上游一旦“水位吃紧”则我县严峻的防洪形势雪上加霜。③潮水顶托。我县境内河道均为感潮河道,潮水顶托明显,遇上天文大潮我县水位持续走高。二是受环境因素影响。①北排受阻。历史上我县的南北向河道为排水骨干河道,将水排入淀泖地区,几十年来太浦河北岸堵坝建闸,原有40个北泄口子被堵29个,断面积约占总数的81%,导致涝水北排受阻。②东泄不畅。历史上上海市境内承接我县涝水的东泄口子有19个,但由于上海建“青松大包围”堵塞了12个口子,减少过水断面48%,大量上游来水只能从有限过水断面中缓慢挤出。③南下困难。由于沪杭铁路和320国道建设,把我县南北向河道截断,致使南北水流不畅通,涝水南突无路。三是人为因素。①围湖堵坝。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县共围垦30亩以上的湖荡29处。同时我县以建设圩区为抗洪的主要手段,大量河道或建闸或堵坝,圩区外河道水位抬升。②地面沉降。由于开采地下水,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县地面开始沉降,使地面标高不断降低,已建水利工程的防涝能力普遍达不到设计的标准。③占用河道。城镇化、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占用了部分河道,减弱了河道的调蓄能力。
为了解决洪涝问题,我县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仅“十三五”期间,全县水利建设总投入28.2亿元,是我县至今为止水利投资最大的五年,治水成效明显。目前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小型灌区1765处,均为提水灌溉机埠,总装机功率19772kw。共有堤防852公里,排涝泵站486座,总装机17060kw,节制闸773座。形成了以流域一轮治太骨干河道为骨干通道、以44个圩区保护为主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以及生活和工业从太浦河取水、农业以本地河网为主的水资源供给体系。现状城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其他地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
当前我县水利建设主要任务是解决洪涝问题,但是水利工程措施也给水系生态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后面会作分析。以上基本情况和数据说明了我县水系较为复杂,针对水系开展的一系列治理牵涉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很大。
二、示范区建设对河湖水系的要求和我县已开展的河湖水系修复工作
1.示范区建设对我县河湖水系的要求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示范区打造“一心两廊、三链四区”多样化生态格局。(“一心”是生态绿心。以淀山湖、元荡为主体的世界湖区和水源涵养区构成生态绿心。“两廊”指贯通示范区全域的两条清水绿廊。分别为东西向的太浦河清水绿廊和南北向的京杭运河清水绿廊。“三链”指联通示范区中部主要湖荡的三条蓝色珠链。分别是吴江~青浦、吴江~嘉善、青浦~嘉善三条蓝色珠链。“四区”即四类水乡基底。结合水乡基底特征,构建四片以不同水形态为特色的生态片区,包括大湖区、溇港区、湖荡区、河网区)。其中,我县主要涉及“三链”中的“两链”分别是吴江~嘉善、青浦~嘉善两条蓝色珠链的嘉善段部分。总体要求是:蓝色珠链的建设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风景道、绿道、蓝道布局相衔接,并结合示范区防洪除涝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完善,以河为链,以湖为珠,充分挖掘湖荡群密布的特色,实施水系连通、生态清淤、控源截污、湿地建设和岸线整治等综合措施,通过河湖串联沿线周边古镇和创新经济体等,构建风景资源、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生态空间,形成生态价值与创新经济融合发展的标杆河湖载体,是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水网的核心载体。
2.我县已开展的河湖水系修复方面的工作
根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我县水系修复的要求和我县“十四五”规划体系的要求,以及2020年4月我县列入水利部和财政部2020至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全国55个,浙江省3个)有关要求,我县已经着手编制2个规划,分别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水利规划》和《伍子塘青嘉蓝色珠链创建工程概念规划》(以下称《水利规划》和《珠链规划》)。
《水利规划》紧扣“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三个关键词,结合我县“一城一谷三区”的城乡空间布局,以高品质建设“幸福新水乡”为目标,重构我县河湖水系规模与功能,规划建设防洪、清水两张水网--即构建“两纵三横三环”的防洪网,以及“一谷两链,六廊五片”的全域美丽的清水网,清单式提出创新区域一体化管理、强化水利行业监督管理等18条工作举措和城镇及农村防洪除涝、蓝色珠链等22项重点水利工程,至2035年,估算总投资701亿元。“十四五”期间,估算投资198亿元。
《珠链规划》是青嘉蓝色珠链工程嘉善段,主要以伍子塘一线为主要骨干,北起为太浦河,南至南湖区界河,全长约29公里,途径坟头港、红旗塘、幸福河、茜泾塘、凤桐桥港、三店塘、嘉善塘、白水塘、中心河等。发挥我县北部湖荡密布的优势,以水为脉、串珠成链,将伍子塘打造成区域活水清水通道,为全面提升河网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做出示范引领。在整合提升现状城市滨水景观的基础上,融合善文化、吴越文化等元素,构建贯穿县域南北的发展主廊道和文旅中轴线,联通淀山湖、元荡、马斜湖、祥符荡等湖荡群,串联金泽古镇、祥符荡创新中心、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嘉善城区等,打造一条南北向人文走廊。工程在整合提升现状城市滨水景观的基础上,融合善文化、吴越文化等,采取滨水绿道建设、堤岸生态化改造等措施,营造生态、宜居、绿色的滨水空间,规划总投资65亿元。其中,红旗塘以北段重点结合祥符荡科创绿谷建设,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作为祥符荡绿谷外围河道,西支南北向穿越西塘古镇,通过河道新开拓浚、岸坡整治、两岸建筑风貌整治等综合措施,促进吴越文化传承保护与现代创新科技的有机融合。红旗塘以南段重点结合嘉善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铁路廊道建设,通过城区局部束窄河段疏拓、堤防重建、防汛应急道路建设、岸线绿化提升、岸坡整治、建设亲水平台、慢行交通系统等综合措施,作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嘉善城区及高铁新城内的主干河道,结合沿线规划,打造工业园区及城区景观带。同时,建设伍子塘穿红旗塘、嘉善塘水立交,沟通南北水系,并将河道水体与航道隔离,增加清水措施,提高水体能见度,改善水环境质量。
目前我县正在抓紧梳理具体的建设项目,其中嘉兴市中心河拓浚及河湖连通工程、嘉善县绿谷片区圩区整治工程、示范区青嘉蓝色珠链工程(嘉善段)、芦墟塘综合整治工程、马斜湖综合整治工程、科创绿谷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已经列入2021年县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计划。
三、实施河湖水系修复工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对照示范区建设对我县水系修复的要求和我县《水利规划》和《珠链规划》的真正落地,工程量大,情况复杂,实施河湖水系修复工程、打造蓝色珠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统筹推进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调研发现,河湖水系修复工程还处于常规例行工作的格局,统筹推进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一是部门联动体制机制不全。河湖水系修复涉及到规划建设、生态修复、设施完善、功能提升、文化传承保护等方方面面,涉及到嘉善示范区管委会、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交通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嘉善生态环境分局等诸多部门,部门之间权责交叉、多头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尚未破解,急需进一步明确实施中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专项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建立起常态管理、综合治理、举报受理、联合执法等工作会商协调机制。如目前县水利局尚在做规划,县建设局已经在实施南片一段。二是规划方面统筹不够。调研组对比发现,水利规划和珠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的各项规划等全县性规划之间存在诸多不匹配。如县水利局正在编制的蓝色珠链规划要求河湖岸线有80米的生态走廊,但是国土空间规划中仅保障了中间一段。又如前期我县编制的燃气规划已经评审,还没有考虑到蓝色珠链建设。三是实施主体责任不够清晰。水利规划和珠链规划是由县水利局在组织编制,但是许多的工程项目并不是由县水利局组织实施的,许多项目的实施主体责任不够清晰。如有的项目是不能以县水利局作为实施主体的,但是县水利局又不能确定实施主体。
2.河湖水系生态修复欠账较多。按照水利规划和珠链规划的要求看,河湖水系生态修复欠账较多,建设绿色生态长廊还需下更大的功夫。一是生态管控思想不够坚决。虽然水利规划和珠链规划尚未正式出台,但是既有的国家法律法规对河湖水系是有生态管控要求的,但是一直以来对生态管控在思想认识上是不够重视的。部分如调研发现我县部分地块出让或者划拨时是直接到河湖的,有的是“带征”到河湖的。二是河湖岸线利用管理不够。目前我县主要河道岸线用途管理不够严格,还没有合理确定岸线范围,没有科学划分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开发利用区等岸线功能区,造成全县主要河湖岸线利用混乱。三是水利设施制约影响生态。前面已经讲到几十年来我县为了治理洪涝,以建设圩区为抗洪的主要手段,建设了许多的水利设施,大量河道或建闸或堵坝,严重影响水系生态。
3.已有各类基础设施的影响破解难度大。调研发现,我县河湖及岸线的市政、交通、水利、工业、农业和其他基础设施很多,对水系的影响很难破解。一是主要河道均用作航道。我县境内航道密集,共有定级航道56条,总长度近320公里,占河道总长度的近20%,其中重要航道7条涉及河道包括红旗塘、三店塘、石井塘、和尚塘、南星桥港、堰桥港、嘉善塘、白水塘、芦墟塘等。为航道配套的码头、加油、生活补充设施较多。二是道路基础设施阻隔水体交流。320国道和沪杭铁路阻隔,南北向河道中部均有不同程度束窄,狗头泾等个别河道以涵洞形式穿越沪杭铁路,沪杭铁路沿线预留的口门中最小过水断面净宽仅2.5米(嘉善境内沪杭铁路约15公里,过水断面宽度加起来也只有165.5米)。其他道路影响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城镇、村庄和企业建设占用河湖和岸线。由于历史原因,我县主要河湖沿线建设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城镇、村庄、工业企业建设占用了较多河湖岸线,有的甚至已经占用了河道和湖面。
4.河湖水体感观难以快速改善。调研发现,我县主要河道水质改善缓慢并且不达标的情况时有反弹,水体浊度依然较高,河湖沿线绿化不连续、无层次。一是岸线绿化单调。我县河湖沿线林木主要是水利工程的配套内容,主要河湖沿线林木资源质量不高,林种林相单一,林分结构(指不同直径、树高和树龄的林木)不够合理且分布不均。二是河湖湿地效应降低。因大量建设水利、交通等设施,部分地区天然水系遭到破坏,湖泊河网调蓄能力下降,自然湿地面积减少,沿线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三是整体环境感观不好。从调研实地踏看的过程中,我县大部分水体的清澈度不够高,主要河道作为航道使用,行船扰动对所在河道及其相交水体的浊度影响较大,使得河道水体感观更差。
5.河湖多种功能协调提升难度较大。调研发现,我县主要河道多种功能融合发展不够,系统性提升有待加强。一是文化传承保护比较薄弱。我县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体现在生产、生活、建筑、物产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传承不多。如伍子胥等历史人物,汾湖屯兵、藏兵荡藏兵等历史没有很强的文化要素来支撑。对我县治水典故、治水工程等水文化研究不深,挖掘保护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二是河湖旅游功能尚没有开发。我县现有的水工程、水景观项目与旅游融合不深,建设时忽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展现,水景观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亲水戏水功能不足。河湖旅游仅限于西塘、大云景区内,如何依托水乡平原自然禀赋和乡俗文化,开发河湖旅游功能尚没有真正开展。三是河湖多种功能融合存在制约。河湖除了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外,还具有航运、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等诸多功能,要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同时,兼具河湖多种功能永续利用还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四、关于河湖水系修复打造蓝色珠链的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改善环境、彰显特色、提升品位意义重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是我县河湖水系修复和功能提升的很好契机。建议我县要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总体框架内,结合我县的实际,提出我县全域河湖水系修复的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与此同时完善提升河湖的多种功能,打造具有我县特色的蓝色珠链,成为“以水为脉、依水而建、伴水而居、因水而美”的长三角水乡生态城市,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提供示范。建议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理念先行,加快形成河湖水系修复规划体系
1.坚持科学理念。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要求,要“锚固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凸显江南水乡的自然生态之美”,也要按照我县的《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的“尊重生态本底,充分发挥湖荡水系生态环境优势,构建蓝绿交织、林田共生的生态网络,形成绿色田园、秀美湖荡、古朴乡村、现代城镇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在河湖水系修复中统筹产业转型、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关系,并在工作中得到一以贯之的落实。
2.加强规划衔接。《水利规划》和《珠链规划》既要与一体化示范区的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相关规划做好对接,又要尽可能与沪杭铁路抬升、轨道交通和省市上位规划对接,还要与我县的“十四五”规划体系一同编制、一同考虑。特别要注重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各产业规划的衔接,既要保障资源到位,又要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既要保障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防洪排涝安全,又要注重河湖可持续利用和各项功能的开发。
3.强化规划执行。河湖水系修复要坚持“总体布局、分期实施”,规划要一次到位,具体可分年度实施,确保规划实施的一贯到底。要切实强化规划实施的保障,统筹考虑城镇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传承保护等需求,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领作用,真正做到“多规合一”。要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以修复优生态,以修复惠民生,以修复促发展。
(二)抓紧启动,明确河湖水系修复工程任务责任
1.加快规划编制和组织评审。《珠链规划》起点为太浦河,终点为平湖塘,全长共29公里,途径坟头港、红旗塘、幸福河、茜泾塘、凤桐桥港、三店塘、嘉善塘、白水塘、中心河等主要河道,要与沿线的西塘、干窑、魏塘、罗星等镇(街道)和科创绿谷做好对接。《珠链规划》还要与未来将实施的示范区南部东西向蓝色珠链统筹考虑,尽可能把我县的主要河湖纳入这2个珠链打造。目前《水利规划》和《珠链规划》还正在编制过程中,要抓紧完善,其中《水利规划》要由省级审定,《珠链规划》还是概念规划,因此建议加快做好对接、论证、修改和公布。各相关部门和各相关镇(街道)也要在编制“十四五”相关规划中统筹做好水系修复、珠链打造。
2.加快明确年度建设任务。要将河湖水系修复工程进行项目化管理,要明确政府投资项目、社会资本项目或者其他类型项目。要优化明确年度任务,当年度实施项目、前期项目分别纳入当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项目前期计划。
3.加快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在实施河湖水系修复工程、打造蓝色珠链工作中,要明确发改、财政、水利、建设、农业农村、交通、文化旅游等各部门和各相关镇(街道)的责任,明确主要目标和任务,要明确政府投资项目、社会资本项目或者其他类型项目的实施责任主体,明确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
(三)加强统筹,整体推进河湖水系修复工程
1.统筹推进补好河湖短板。加大对沿河、沿湖违法建设的清查力度,依法整治沿河沿湖非法建设物、构建物占用河道行为,全面清除违规侵占河道的鱼塘、虾塘。严格控制一二三产和生活污水、废弃物排入水体。尽可能对影响水系的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提升,如尽早研究沪杭铁路高架后如何沟通水系。
2.统筹推进河湖水系修复。河湖水系修复过程中应维持河湖面积,维护和保护河道基流,保护生态需水量和水文过程,优先满足防洪、排涝标准。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通过新开、拓浚、建设枢纽等方式沟通水系,采取拦污、截污等工程,减少污水和污染物质直接排入水体。要采取生态修复或恢复措施,增加河道、湖荡自净功能。修复过程中应避免新建设施对水安全和水环境的破坏。
3.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河湖水系修复保护和恢复现有河流生物栖息地,依据水生生物生存、繁衍和迴游、越冬、育幼需要,改善河道断面形态结构,营建生物栖息地环境,增加水环境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要结合水生态恢复,营建多姿多彩和富有变化的河流风格和景观风貌。
(四)优化布局,加快打造我县特色蓝色珠链
1.优化产业布局。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前提,合理明确河湖沿线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确定我县主要河湖沿线的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加快一二三转型升级,结合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各类工业园区改造升级等,优化全县涉河、涉湖产业布局。
2.加强水文化建设。要加强水文化研究和宣传普及,努力把治水典故及涉水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入水系修复。加强现有桥梁文化改造和涉水文物古迹保护,打造历史文化景观区带。以水文化推进水旅融合,适度增设文化、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旅游业态,适度开发河湖夜游、水上运动等旅游项目。
3.统筹推进河湖功能提升。要学习青浦区围绕连绵的湖荡群做“湖+”的文章,打造不同的特色功能和形态,学习吴江区建造水岸一体景观带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等做法,突出河湖各片区、各区块的特色主题,形成“一河一特色”“一湖一特色”,以“新梧桐”吸引“新经济”,打造具有我县特色的蓝色珠链。
(五)加强管控,建立长效水系生态保护机制
1.加强河湖水系资源管控。要编制主要河湖和岸线利用管理规定,严格涉河涉湖建设项目审批,规范河湖和岸线保护利用。要设定时间表完成主要河湖和岸线的开发利用情况清理整顿。
2.建设智慧水系管理体系。要整合我县已有的涉水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构建智慧水系管理系统。建立河湖监测评价体系,实现对重要河湖水情、水资源、水环境等信息源的实时监测与自动采集,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和河湖水资源承载能力健康预警和管控。
3.推行河湖水系立体管理。进一步完善河长湖长制,明确河湖水系的管理责任单位及相应管理职责,挂牌公示,接受监督。推行网格化管理,结合我县的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经验,量化河湖空间管理和事务管理,对主要河湖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探索建立河湖水域、岸线资源有偿使制度用,严厉打击水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