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9-09
古文化是我区的名片之一,我区东部沿着崧泽塘和老通波塘由南往北布列着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和青龙镇遗址等上海先民遗迹,构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青浦区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提出要重点围绕崧泽-福泉山-青龙镇三个古文化遗址,充分挖掘青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形成南北贯通的古文化走廊,成为展示上海之源史前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标志性区域。
区政协高度重视“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打造工作,将其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了由董永元副主席为组长的课题组,从今年4月开始,分别召开遗址所在镇座谈会,多次听取青浦籍老一辈文化人及相关专家意见建议,以及外出学习考察等,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是一条体现上海城市文明发源和发展的文化遗产集聚走廊,呈南北走向,南起崧泽遗址,北至青龙镇遗址,沿老通波塘绵延15公里,不仅是青浦区境内文化遗产集中区,更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聚集区,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长江下游江南文化的历史变迁,记录了上海先民的生活足迹,承载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
上海,“源”于崧泽。崧泽遗址最早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遗址,见证了上海地区人类活动诸多的“第一”,其中包括“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和“上海第一稻”,是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古文化,为研究太湖地区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崧泽遗址于2001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始”于福泉。福泉山遗址完整保留了距今约6000年-4000年历史的各时期文化叠压遗存,内含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并向下延伸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存,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福泉山遗址是良渚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出土的良渚大型人工堆筑高台墓地以及墓地中的良渚文化大墓是探讨良渚文明社会性质,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问题的重要实物例证。福泉山遗址是上海唯一的全国150处大遗址之一,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盛”于青龙。青龙镇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青龙镇遗址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同时期在扬州、明州(宁波)两大港之间的吴淞口还有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上海港的前生),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成果。作为上海历史的重要一环,对于了解上海城镇发展非常重要,证明了上海地区早在唐、宋时期便是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青龙镇遗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即将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作为一条文化遗产走廊,其集聚度和价值度之高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所罕见,是青浦一张文化王牌,一艘上海文化航母,具有不可复制和替代性。
“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建设,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的文化基础,是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区建设上海文化强区和对接国际文化大都市特色功能承载区的重要载体,对于发挥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塑造文化新格局和城市新形象、促进文化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现状及问题
从资源条件来看,“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除了崧泽、福泉山和青龙镇三处重要遗址外,还拥有吉云禅寺塔等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兆昌桥等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千步村遗址等46处文物保护点,重固老通波塘、白鹤港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打造提供了先天良好的资源基础。
从规划编制情况来看,《上海市青浦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公示稿)明确了要围绕“崧泽、福泉山、青龙镇”三处遗址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走廊沿线涉及的三镇也在编制各自的总体规划。此外,三处遗址的保护规划工作也在有序推进,目前福泉山遗址保护规划已在上报,青龙镇遗址和崧泽遗址也相继启动了保护规划,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规划条件。
从展示利用情况来看,崧泽遗址建有崧泽遗址博物馆,年参观人数约6-7万人;福泉山遗址设有遗址陈列室,年参观人数约2万人;青龙镇遗址目前尚无专用的展示陈列场所,曾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进行临展。
与此同时,“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美中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蓝图
虽然我区在多个层次的城乡规划、发展规划、行动计划都提出要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美好愿景,但仍缺少深入的整体性战略研究和规划,对“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具体功能定位、发展目标、落地项目、保护和利用的用地范围等未能有明晰的要求和设定,造成“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的局面。
(二)“丰而未收”,未能发挥资源优势作用
“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沿线文化遗产亮点工程缺乏,没有凸显出遗产的重要价值,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停留在自然保护和利用的“深睡眠”状态,部分遗产如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虽然建有博物馆、陈列馆,但是展品有限、参观人数不多、影响力不大、与周边地区互动也不足,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非但未转化为地区发展动力,有时更成为了地区发展的阻力,如村民宅基地的改扩建、公共设施的改扩建包括区域内的道路建设、河道整治等,由于“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发展目标未能明确,相应的保护规划未能编制完成,建设项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
(三)“不尽如意”,周边环境不佳、配套不足
“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沿线周边环境较差,如通往青龙镇遗址的部分道路狭窄,河道淤浅,环境比较脏乱。从旅游配套设施来看,未建有游客中心、餐饮服务、住宿、旅游纪念商店,不符合成熟的旅游景点要求,远远未达到理想的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境地。
(四)“优而未显”,未能发挥区域资源联动效应
从外部来看,一方面未能与区内其他区域产生联动;另一方面,未能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平台,与长三角区域其他地区的联动不足。从内部来看,未能发挥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各处历史文化资源各自为政,联动不足。对照加快建设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树立高能级、高品位的上海之门新形象的要求,区域资源联动效应尤显缺乏。
三、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思考与建议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规划建设“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是发挥我区“古文化”优势、实现文化资源向发展资源转化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全面实现青浦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思考与定位
要从战略层面高水平、高起点地明确“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战略定位,要按照市委李强书记对青浦提出的持续用力做好“生态建设、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三篇大文章和区委赵惠琴书记在区委五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打造江南文化的示范区”“提升文化品牌价值”等工作要求,谋划建设好“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一要统筹考虑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统筹考虑区域内的旅游、商业、文化等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二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和青龙镇遗址三个核心资源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展示平台;三要系统串联,充分发挥“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联动聚集效应,打造一条以老通波塘为主线的文化遗产传承带;四要有机拓展,充分发挥“文化+”作用,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形成文化养人与人养文化的良性循环;将“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打造成为集文化、教育、旅游、产业、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文化的重要展示和传承之廊。
1.打造一条以遗产展示为核心的文化特色之廊
“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应在确保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加强遗产的利用和开发工作。建议以崧泽、福泉山、青龙镇三处遗址为主打造三个核心片区。崧泽遗址片区以现有的崧泽遗址博物馆为基础,结合青浦区环城水系公园规划,推进崧泽遗址绿地公园建设;福泉山遗址片区以重固PPP合作项目为机遇,结合大遗址保护,推动福泉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新建福泉山遗址博物馆;青龙镇遗址片区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新建上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青龙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遗址保护核心区域外围复建宋代青龙镇港湾区和丝路小镇,港湾区以游览型人工湖泊为核心,复建体验型商船、码头体验区、龙舟竞赛区,宋代丝路小镇则根据原有基本市镇布局予以高品质复原,包括镇衙、市舶务、酒务、镇学、商业贸易街、演出场所、部分街坊等。
为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集聚效应,建议将沿线的白鹤港历史文化风貌区、章堰古村落、重固老通波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等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一方面,以老通波塘历史河道为基底,开展河道整治工作,通过水路打造南北贯通的“三十里水路贯穿六千年历史”水上特色游览线路。另一方面,学习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贯通的先进经验,打造老通波塘两岸文化景观慢行通廊。
2.打造一条文旅融合的文化旅游之廊
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优质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特点。根据遗址性走廊特点,要进一步加强文旅深度融合,注重开发考古体验式旅游产品,打造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体验旅游走廊。同时,依托虹桥枢纽港等交通便利条件,与以古镇旅游为主的青浦西片形成错位联动,打造互补性的全域旅游格局。
结合沿线美丽乡村和特色农业建设,形成集住宿、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现代乡村体验旅游项目,打造以渔家风情、草莓采摘、生态体验和美丽乡村等为主题的若干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生态环保民宿项目;依托房车集散中心、房车营地、野营基地建设,打造上海市郊特色房车露营示范区。
3.打造一条文教结合的文化传承之廊
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相结合,将“上海之源”编入上海乡土历史地方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将文化传承融入学校的教育过程;以遗址场馆为中心,建立上海市第一个古文化特色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课外实践让学生了解青浦的历史、上海的历史;依托长三角协作机制,打造长三角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建设非遗博览区、体验区、手工艺区和传承区等新型文化综合体;另外,引进一批高品质的文化遗产类项目如沪剧博物馆、高档次的民办博物馆、私人美术馆等落户,形成特色博物馆集聚区。
4.打造一条创意创新的产业集聚之廊
“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应紧紧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的思路构建创意创新的产业集聚之廊。
构建“上海之源”文创品牌。研究借鉴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许多优秀的文创案例,以“崧泽文化”“海丝文化”等为代表,结合“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内出土文物,开发具有“上海之源”特色的创意产品。
打造一批特色“文创小区”,以现存一些具有特色的自然村落如徐姚村、中步村、崧泽村等为基础,量身定制进行整治、改造、提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以青龙镇固有的传统为重点,发挥青浦大物流优势,放大国家会展中心溢出效应,赋予和注入新的贸易产业形态和方式,运用互联网构建新电商平台,打造特色“电商贸易小镇”。
5.打造一条绿色人文的生态景观之廊
结合老通波塘沿线景观各异的特点,在青龙镇遗址区域塑造以遗址景观为特色的岸线风貌,白鹤至重固的乡村地带形成以农田、果园为主的以乡村景观为特色的岸线风貌,重固镇沿线区域打造以江南水乡古镇景观为特色的岸线风貌,赵巷镇沿线区域则是以城镇景观为特色的岸线风貌,并且通过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结合跑步道和自行车道的设置,打造“四时花不同、四季皆可赏”的老通波塘特色景观系统。
通过油墩港生态景观带将以遗址为核心打造的遗址公园、以自然乡村风貌为主打造的郊野公园以及以宜居环境为主打造的社区公园有机串联。在公园内引入互动体验式文化、休闲、娱乐项目和技术教育展示内容,叠加文化旅游功能,打造服务市民的生态文化休闲集聚区。
(二)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保障措施
1. 领导重视,争取支持
“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是展现中华文明、体现上海文化的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标志性工程,体量大、涉及范围广,所需规划用地和建设资金多,仅靠一区之力很难实现规划的全面落地,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尤其要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争取国家和市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将其规划建设纳入今后市级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甚至国家级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使之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我们青浦新城、赵巷镇、重固镇和白鹤镇等多个行政管理机构,古文化走廊的整体打造又涉及文化、旅游、教育、建设、规土、经委、水务、农委等多个主管部门,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议由主要领导挂帅,组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建设领导小组以及项目推进小组,形成统一管理平台,强化相关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集聚各方力量,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在统一管理平台下制定精细化、网格化的管理措施,上下一体,分级管理,部门联动,对走廊沿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常态化保护管理,对“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沿线的各项旅游文化等产业设施实施监督保护,切实保障“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有效实施运营。
2.规划先行,政策支撑
为加快“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落实,积极推进区域范围内各项规划工作编制。积极推进《青浦区总体规划》及各镇总体规划编制,加快完成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积极开展“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战略规划,启动各专项规划编制,如美丽乡村规划、旅游规划、各市政道路配套设施规划等,多方发力,协力促进。
同时,在遵守《文物保护法》及各项上位法的基础上,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体系,适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以“法制”为前提,加强对“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三个核心遗址和走廊内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根据走廊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政策,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打造海丝文化品牌,积极配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制定相关政策。此外,还要积极落实人才政策,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坚实的智力支撑。
3.多维探索,统筹资金
政府财政拨款方面,建议通过国家、市、区、镇四级财政给予充分保障。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青龙镇遗址作为承载古文化走廊的核心文化基点,已发掘遗址的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出土文物的研究、未探明范围的遗址勘探以及有序长期的遗址研究后续保护都需要财政支持。这些费用应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遗址属地区政府、镇政府、各级文物主管部门、考古研究部门申请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在机制创新方面,建议应统筹资金管理,将遗址开发利用作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建设的原动力,带动区域整体经济效益提升,并将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一定比例反哺保护,形成良性共生循环。
此外,为推动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文创产业,建议用足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除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外,寻求市场资本的引入,发挥市场的积极性,协力打造立足青浦、辐射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品牌。
4.理顺关系,助推实施
一要处理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合理利用就是保护好、传承好文物的有效途径。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让沿线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可以进一步彰显具有青浦地域特色的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展现城市魅力。
二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的关系。将公众参与融入统一管理平台,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遗产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设立各种公众参与的机构,保障群众对“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建设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尤其是调动本地居民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切身参与古文化走廊的建设,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归属感。
三要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分期实施的关系。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是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既要注重近期收获、也要着眼长远,既要统筹兼顾、又要脚踏实地,要发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以近期建设为推进重点,夯实基础,沿线青浦新城、赵巷镇、重固镇和白鹤镇相关区域分头推进重点工程。近期主打福泉山遗址及老通波塘沿线区域,福泉山遗址周边区域参考广富林模式,建设遗址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相关配套项目,老通波塘沿线区域实现两岸贯通。中远期以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远景为目标,重现青龙镇海丝港口贸易重镇宏伟蓝图,实现走廊沿线共融发展。
5.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在积极推进走廊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水平,通过主动宣传,讲好青浦故事,进一步提升地区知晓度和影响力。
要拓宽宣传途径。在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利用官方微信、微博进行常态化宣传,主动分享重点活动信息,争取更多的宣传推介机会,为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前期预热;同时,积极发挥自媒体作用,对各项活动和建设重点内容进行及时追踪、反馈和宣传。
要创新策划主题活动。确保“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内主题活动的连续性和丰富性。结合地区的自身特点,一方面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如开展“崧泽文化主题活动日”“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活动日”等主题日活动,举办“上海之源文化论坛”“上海之源古文化艺术季”等;另一方面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博物馆日等节日策划具有青浦特色的主题活动。
要借势借力宣传。充分利用进口博览会契机向世界推介青浦、推介“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主动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宣传部门沟通联系,在当地推介宣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结合虹桥枢纽和轨道交通17号线等载体展示“上海之源”形象专题片、宣传标语等。
打造“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是一项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讲述上海六千年文化史诗的溯源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方努力工作,“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一定会焕发出令世人瞩目的璀璨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