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9-09
一、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制度高地的调研背景
(一)面对国际排名,我区营商环境工作责任重大
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2018年国务院召开的38次常务会议中有20次研究优化营商环境,并发布了13项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系统性政策。根据今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31位,较上一年度提升15位,首次进入世界前40。该报告将上海和北京作为评估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可见,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制定出台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全市行动方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计划》等一系列大力度营商环境改革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面对国际排名,作为上海样本之一的青浦,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二)对照本市排行,我区营商环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9年2月,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和国脉研究院在“首届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专题论坛”上发布了长三角26城市营商环境排行榜和上海市7区营商环境排行榜。在榜单中,上海在长三角26个城市中位居首位,而青浦区营商环境在上海市7区中位列第6。评估排名主要聚焦于便捷度、满意度、吸引力和支撑力。便捷度主要聚焦于企业从开办到注册整个过程中的办事情况,包括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企业注销、企业纳税和单一贸易窗口;满意度是衡量企业在办事过程中的满意程度,主要从办事流程、留言反馈、电话咨询、安全满意度等角度进行考察;吸引力是指地区依靠自身特色,对企业、人才的吸引能力,包括市场准入、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支撑力是指保障营商环境建设的制度政策等,如政策支持、司法保障、融资服务等。从当前的排名情况看,青浦区的营商环境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承载两大国家战略,我区营商环境任重而道远
当前,国家赋予了上海、青浦重大使命,青浦同时承担着落实进博会战略发展平台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重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青浦承载并发挥好两大国家战略重任,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新要求
青浦是上海唯一一个同时连接江苏和浙江的区,已明确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前沿。如何聚焦“四个新高地”战略定位,加快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是时代赋予青浦的重任。基于这一背景下,青浦区营商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构建起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设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制度的集成高地(包括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成为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的“样板间”?
2、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战略的新要求
青浦区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应当牢牢把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携手长三角近沪地区,围绕青浦打造长三角国际贸易龙头区和构建一体化的自由贸易体系,进而将青浦区塑造成为进口商品贸易中心、会展服务经济中心、时尚品牌消费中心、名优食品展销中心“四个中心”。为此,青浦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又一关键内容是:应当提供哪些具有国际标准的营商环境建设内容?如何对标世界先进经验,瞄准国际前沿,把青浦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全球贸易综合服务商?
二、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制度高地的思考与建议
(一)建设具有上海“一网通办”青浦特点的营商环境制度特色高地
1、现状与特点
(1)“一网通办”初显成效。2019年上半年,青浦完成机构改革工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青浦将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以及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部分职责合并,成立了区政务服务办公室,专门履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效能建设有关职责、“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政务数据管理职责,从机构设置层面为“一网通办”和优化营商环境予以保障。
完善“一网通办”青浦频道功能。按照市政府一个总门户要求,青浦区已作为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的一个频道入驻,形成了“一网通办”青浦频道。同时,遵循“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原则,按照市审改办梳理形成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全面整合各职能部门政务服务事项,目前370项行政审批、2722项行政处罚、269项行政检查、239项行政强制、57项行政奖励、45项行政确认、38项行政给付、20项行政征收、3项行政裁决、89项其他类别(10大类共3835项)入驻“一网通办”青浦频道,并逐步开展网上办理工作,并且已经配置完成所有370项行政审批事项的立即办理。2018年全年,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数量达142828件,公共服务事项业务数量达93015件。
同时,青浦还通过实施技术优化,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力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比如,企业开办借助了“一窗通”平台,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审批借助了社会投资项目联审共享平台,涉税事项办理借助了网上税务局平台等,从机制和技术层面为“一网通办”予以保障。
(2)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目前青浦已形成了区、街镇、村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其中,建设完成区级服务网点1+10个,街镇服务网点11+10个,已全面实现187项事项“全市通办”、187项事项“一网通办”,188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村级服务网点195个,已对进驻窗口的服务事项按照受理类、代理类、咨询类及服务类四个类别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更多服务事项纳入窗口工作,并积极推进村级服务中心当场受理、当场办结工作。
(3)“双减半”目标提前完成。市政府提出“双减半”任务、“双100”目标和公共数据治理目标。其中,“双减半”任务是指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减少一半、“零材料提交”覆盖面不少于本区政务服务事项的10%。“双100”目标是新增100项任务流程再造事项、新增100项高频个人事项全市通办。公共数据治理目标是指公共数据100%完整归集,100%按需共享。目前,青浦区总体“减时间”目标已达60%,“减材料”区级建议已达58%,“双减半”目标已提前完成达成。100项流程再造落实市级88个改革方案,在“一网通办”青浦频道公布开咖啡店、办犬证等6个完成改革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并在“一网通办”青浦频道公布“开办小型超市”等20项主题式套餐服务的办事引导,切实提升了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177项个人事项全市通办,各部门按照市级条线要求有序开展服务。目前已初步完成大数据资源平台框架搭建,年底完成项目建设,逐步构建集青浦区公共数据汇聚、整合、共享、应用、评价、展示六位于一体的大数据资源体系。
2、问题与不足
(1)政务服务便利度还有提升空间。调研中,企业反映办事流程还是比较复杂,便利度不够,比如:企业年报程序较为复杂繁琐,企业变更难、注销难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别是一些“僵尸企业”增加了企业成本和社会负担。
(2)政务服务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外设分中心窗口由于相对分散、硬件条件较差、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在电子证照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等工作方面仍存在不足。
(3)政务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青浦区“一网通办”综合评估指数中,在线服务成效度指标包括网办效率、服务质量、运行保障、宣传推广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特色服务方面尚需加强。
3、对策与建议
(1)规范服务标准,打造“青浦体系”。全力打造以“六个统一”为中心的青浦体系。“六个统一”分别是指,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统一的企业服务和重点项目平台、统一的企业法人服务卡、统一的投资项目代码、统一的政务服务标准规范。具体来说,“六个统一”要求本区能够建立一体化网络化的服务体系、全程留痕的服务监督体系、科学有序的服务管理体系,做到资源信息统一归集、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监督机制全覆盖、管理体制联动统一。“六个统一”的青浦体系不仅是进一步推进“一网通办”、业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等措施的保障,更是优化青浦区营商环境的基础。
(2)再造优化流程,凸显“青浦效率”。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对各部门内部流程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进行重构优化。一要梳理权责事项,明确流程规范。以构建统一调度体系、统一服务入口、统一处置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集成服务体系为目标,对所有单位权责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着力破解底数不全、标准不明、流程不清等问题,对每个权责事项都编制详细的信息表和流程图,明晰法律依据、运作流程、申请条件等多个权责要素,为“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提供了坚实保证。二要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通过对接系统平台,倒逼各职能单位对现有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流程的优化再造,精简政务服务事项,减少申请材料,减省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并积极探索并联审批、容缺受理、证照共享等创新机制。三要简化企业注销程序。工商、社保、税务等部门注销业务“信息共享、同步指引”,实现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大幅简化注销登记程序和材料,取消向登记机关备案清算组程序,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取清算组信息、发布注销公告,办理注销登记时仅需提供《清算报告》等必要件。对未办理过涉税事宜或办理过涉税事宜但未领用发票、无欠税(滞纳金)及罚款的纳税人免予办理清税手续,直接向登记部门申请简易注销。四要优化企业破产退出机制。推行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快审快结。做好困境企业分类处置,对于暂时经营困难但是适应市场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鼓励和引导适用重整、和解程序,帮助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恢复生机、重返市场;对于资不抵债、丧失自我修复和发展能力的“僵尸企业”,及时启动清算程序,依法有序退出市场。
(3)打造金牌“店小二”,优化“青浦服务”。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特色品牌,健全政企交流互动机制。在完善区领导级、委办局和镇(区管企业)领导级、经济小区经理级、办事员级四级“店小二”定向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基础上,完善“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专窗功能,由发改委牵头加强对疑难问题的会商协调,着力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的服务企业职能以及第三方平台对企业的服务,方便企业就近进行“一站式”办事、咨询和反映诉求。建设综合性政务服务大厅,推行服务新模式。将本区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归口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使之成为综合性政务服务大厅,并探索“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新模式。一是归并同类牌子,科学设置窗口(专区)。比如,按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业务等标准将窗口划分为企业建立、经营管理、社会事务、投资建设、通关外贸等综合窗口或专区。其中,投资建设类窗口就可以融合区发改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建管委等多部门的职能;二是完善“综合受理”、“分类审批”职能。每个窗口均对本类窗口申请事项全盘受理,后台设置多个部门集中办公、流水作业、现场审核,作出审批决定后通过综合出件窗口统一出件。重视窗口建设,用人选优配强。行政服务中心是政府与企业、群众直接联系的平台,是展现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要更加重视窗口服务建设,努力提高窗口办事的满意度。一方面,窗口服务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工作能力强,还要专业素质高、服务态度好。因此,建议规范用人标准,抽调骨干力量,在待遇绩效、职称评选等方面予以倾斜,做到选优配强,保障窗口服务质量,让企业和群众看到青浦打造营商环境高地的诚意和决心。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行政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例如:免费WIFI全覆盖;提供一定数量的自助查询系统,用于自助了解政策、查询办事进展等咨询;招募志愿者进行辅导,分担窗口压力。总之,要重视窗口建设,用人选优配强,打造政务服务的“青浦名片”。
(二)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的营商环境制度集成高地
1、现状与特点
目前,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区已形成了“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只跑一次”等政务服务特色。青浦政务服务也全面打响“一网通办”品牌,实现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具体而言:一方面,“一网通办”青浦区频道已经正式运行,31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上网。另一方面,青浦区以“只跑一次”为目标,对窗口设置和审批事项进行了深入改革。在窗口设置方面,大力推进“只进一扇门”。在行政服务中心已入驻窗口的基础上,新设4个单一窗口和2个综合窗口,整合纳入9家职能部门的35项行政审批事项。在审批事项改革方面,青浦区已全面承诺行政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审批。经过两轮推进,全区所有的837项“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业务情形承诺实现“最多跑一次”审批。同时在行政服务中心实体大厅及网上政务大厅公布“最多跑一次”清单,并设立监督电话,目前未收到相关投诉。
2、问题与不足
(1)行政壁垒和数据壁垒限制。当前,地区间的行政壁垒仍然存在。例如,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联合出资组建的企业,其税收分配的问题;跨省间的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设立以及车型收费标准仍然不统一的问题(上海以车型收费,江苏浙江以吨位收费);本区内各部门、本区与全市、本区与吴江嘉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壁垒。
(2)企业综合成本压力大。在开展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企业开设、运营成本压力大,例如:土地成本较高。在土地利用指标受限、楼宇高度受限等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受到较高的用地成本和发展空间有限等方面的制约。再比如,企业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获得金融单位信贷支持的力度不同,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企业综合成本是企业考察投资项目的重要衡量指标,土地、融资渠道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引不进、留不住。
(3)人才留住困难。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最重要的软实力。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现象。这里既有在人才激励机制上的问题,也有区域公共配套难以满足人才生活需求等问题,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等方面。想要吸引企业进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关键在于对于人才的吸引。因此,在接下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的过程中,如何加快形成对人才的吸虹效应,值得高度重视。
3、对策与建议
(1)对上:积极呼吁,争取先试先行。作为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的“样板间”,青浦应积极与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联动合作,在国家层面争取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试点一批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推进机制,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制度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要求是“大胆试、大胆改、自主改”,示范区建设也应当如此。争取审批权限下放。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清晰密切相关,这也是政府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目前,许多审批权限仍然由市相关部门统一管理,无法完全发挥好区、镇(街道)等基层作用。建议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确立为契机,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包括规划土地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水利项目审批、环评审批、市容环境审批、审批服务互联互通等审批权限的下放,充分发挥区、镇(街道)等基层单位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有利于优化本区的营商环境,而且还为积极探索示范区建设打下重要基础。争取特定行业的权限下放。以金融系统为例,尽管银行的设立已经开放,但其运营模式是统一的,大批创业型的轻资产企业不仅难以从正常渠道取得信贷,融资的财务成本非常高。在电力方面,处于垄断地位的电力企业在用电受理审批及大宗设备的配置上都有严格规定,基层供电部门的权限十分有限;在电价上有民用、工业、商业三种,电价让利空间仍然很大。建议在示范区率先发放特定行业的权限。比如:率先实行电力、金融等垄断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权;完善示范区信用制度建设,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建立完善的金融系统信用信贷制度,改革传统信贷中重资产轻信用的做法。争取特定部门政策制订权限下放。以税收为例,虽然当前减税降费等政策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营改增后企业也有了税收抵扣,但对于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对于提高企业存活率至关重要。建议在示范区试行税制改革,针对创业型、创新型企业出台力度更大的支持性税收政策,例如税收安排可以根据企业所在行业、所处类型进行精细化制定,同一企业可以根据所处发展阶段制定档位不同的税率,为企业开办、经营提供个性化环境。打破行政和数据壁垒。充分发挥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的作用,对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问题,率先制订统一的规范化标准,破除地区间的行政壁垒,协同推进示范区营商环境集成优化。同时,要打破数据壁垒:一方面,要率先整合集成本区各部门、各服务平台的数据,加快大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数据治理,逐步改变区级各部门网站“各自为战”的情况;另一方面,要积极对接上海大数据中心政务数据系统以及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的数据系统,为政务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省区交换和共享,实现三地政务服务异地可办。抓紧整合各类业务专网,建立完善电子证照、材料、档案等数据库,提升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沪苏浙毗邻区域行政服务事项互联互通比重”,进而实现本区内部、区与市、跨省区的“信息共享、一网通办”。
(2)对内:改革创新,试点突破。在青浦区域范围内,积极实施标准地试点(土地)、预审批和容缺受理(审批)、银行信贷融资试点(“绿贷通”)等改革。试点“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加快审批时效。“标准地”制度,就是在每一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排污标准等指标明确后,带地一起出让。同时,企业竞得“标准地”后,依据承诺清单标准,自主开展施工图设计,项目备案完成经施工图联合审查,住建部门复核后通过后直接出具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进一步加快新建项目落地开工。也就是说,对企业而言,只要拿到“标准地”并制定承诺清单后,即可直接投资开工建设,待建成投产后,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即可。对于今后新增的工业用地,建议实行“标准地”出让,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试点预审批和容缺受理改革,加快项目办理。容缺受理,就是对申报材料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在缺少次要材料时,可以先行提交主要材料,让项目进入受理、审查环节,在审查过程中可以再由企业陆续补齐次要材料,材料提交与受理审查同步进行,从而达到节约办理时间的效果。同时,结合行业红黑名单和社会信用系统的记录,让信用记录较好的企业在缺少材料的情况下,先完成审批进行生产,过后再补足缺少的材料,加快企业投产。试点银行信贷融资(“绿贷通”)改革,帮助企业融资。联合本区下辖的各家金融机构,建设“绿贷通”在线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搭建融资服务的“网上金融超市”,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由于不同银行有自身的市场定位、授信政策、风险偏好等,企业也有自身的经营特点,往往企业自身条件与银行授信标准不匹配,是导致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绿贷通”在线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加快信息的传递和流动,促进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匹配。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融资需求,银行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家信贷产品,从而有效解决融资供需双方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
(3)对外:提升环境,吸引人才。青浦应致力于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推动文体商业配套建设、教育医疗保障建设、交通网络建设,将青浦打造成人才汇聚高地、生态宜居高地,实现由“业兴人”向“人兴业”转变。打造人才汇聚高地。一是为人才引进培养给予更大激励。鼓励企业通过短期合作、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灵活的人才聘用方式,引进更多的技术型、研发型、创新型等各类人才。对引进的人才给予更有吸引力的安家费和住房补贴。扶持并奖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才工作站,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本地人才的成长。二是为人才成长深造提供更多便利。深化与国家会计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等院校机构的合作,定期举办各行业人才交流活动;重视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为各层次人才的继续深造、学习交流提供条件、创造机会。三是为人才工作生活提供更精准服务。设立人才基金,重点扶持人才创业项目,通过财税金融优惠措施,减轻创业压力和风险。在人才的评价上为企业松绑,给予用人单位更多话语权。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努力为人才户籍落户、子女教育等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全流程服务,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真正使青浦成为人才辈出、人才集聚、人才创业、人才向往之地。打造生态宜居高地。一是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充分保护好、利用好青浦的生态优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人、留住人。只有吸引人、留住人,才能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发展企业。二是加快文化体育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素质、高层次消费人群对文化产品、体育产品的需求。加快建设文体中心,丰富文体产品,打造文体品牌,持续推进产城融合,使青浦不仅宜业,更能宜居。三是加强教育医疗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完善硬件的同时更要着力于软件建设,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医疗卫生改革,让更多在青浦企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把子女教育放在青浦的学校,住院看病留在青浦的医院,使他们和所在企业干在青浦、住在青浦、爱上青浦。四是打造优质商业综合体。除了生态环境、文化体育和医疗教育,餐饮娱乐也逐渐成为中青年人才选择生活工作地点的重要考量。商业综合体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群众日益提升的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需求,还能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打造成青浦对外宣传的又一名片。
(三)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营商环境制度竞争高地
1、现状与特点
今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日前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中央商务区两大重点区域都在青浦,青浦又是每年一届的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这些都提升了青浦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对青浦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9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外商投资法》。制定《外商投资法》,体现了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精神和要求,是我国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预示着我国正努力通过改善制度供给,着力提高国家营商环境软实力,参与到更高层级的国际竞争中。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办中国进口博览会和出台《外商投资法》等背景下,青浦应积极推动本地区改革的不断深化、贯彻国家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精神,将青浦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营商环境制度竞争高地,顺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新趋势。
2、问题与不足
(1)贸易便利度还不高。贸易便利度与外贸营商环境的建设息息相关。目前,青浦在进出口通关时间、通关成本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受区位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青浦区在陆路、水路运输、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通关程序、文件提交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法治环境有待提高。改善法治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好产权保护工作,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目前青浦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落地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维权成本高,不法主体侵权成本低,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效果欠佳;另一方面,相关社会化组织发展较为滞后,支撑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三方机构力量有待增强;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仍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有待提高,社会满意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本区法治环境的重要抓手,但目前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信用服务市场发展较为滞后,信用信息应用的场景较少,导致信用信息征集难,信用数据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相关机制尚未健全,奖惩机制仍不完善,联合奖惩措施仍未真正落实。
(3)对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氛围营造还不够。李克强总理在谈论营商环境问题时提出,公平的准入、公正的监管,犹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目前,还存在对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氛围营造不够问题。比如:在金融信贷、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对待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小微企业和规模企业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
3、对策与建议
(1)深化贸易改革,推动贸易便利化。优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便利程度。今年4月,海关总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支持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发展和功能拓展。青浦要借此契机,率先采取“事后监管”的方式,在付汇、开证、报关、仓储、收款等方面进行试点,尽量减少许可证件审批环节和时间,进一步缩短进口通关时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优化综保区功能,发挥好进博会溢出效应。抓住青浦同时承载两大国家战略的机遇,对标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化青浦综合保税区功能,着力培育综保区在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竞争新优势,发挥青浦综保区作区域开放型经济平台的重要作用。用好我区进口博览会常年展平台,叠加青浦综保区的政策功能优势,打造长三角国际贸易龙头区,进一步发挥好进博会溢出效应。
(2)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市场法治化。优化政策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牵头搭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地知识产权保障服务平台,通过组建专利协会或联盟组织,建立区域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评估办法以及搭建专利转让许可交易平台等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专利的转化。在执法层面,要着力解决好维权成本较高、侵权成本较低的问题,进一步压缩立案期限和结案期限,提高维权效率;同时,要提高赔偿额度,强化对侵权人的民事、刑事处罚。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用监管力度。加强信用信息归集与对接,实现信用数据资源的共享。加强信用分级管理,完善信用评价基本规则和标准。实施经营者适当性管理,按照“守法便利”原则,把信用等级作为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和制度便利的重要依据。建立主动披露制度,实施失信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制度。完善商事登记撤销制度,对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登记的,登记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比如,加强与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的合作,助推我区信用体系建设。引入专业团队力量,优化咨询监督功能。借鉴上海市成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咨询会的做法,组建我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咨询监督机构,由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党派团体骨干组成,收集汇总我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面企业、行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并对我区营商环境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并形成可操作的方案,从而进一步畅通政府与专业机构、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提升青浦营商环境建设的形象品牌。
(3)打破限制壁垒,推动“非禁即入”。以市场化为基础,坚决消除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对接国家最新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大力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确保“有无熟人一个样、大小企业一个样、外地人本地人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外资一个样”,争取更多领域面向市场开放,落实一批高质量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具体而言:一方面,积极开展招投标领域的专项整治工作,打破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企业设置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和壁垒,争取实现无差别化竞争和准入。另一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相比,这类企业在规模效益、经营风险等方面具有天然劣势,容易遭到金融机构“一刀切”的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此类差别待遇将妨碍不同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