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9-09
“五大新城”建设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在五个新城中,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是青浦新城最鲜明的特色。打造创新核,寻找强大的产业支撑,为新城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能是青浦新城建设中最重要的考量。区委区政府经过对新城枢纽功能、“上海之门”品牌形象、数字经济主导产业以及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通盘考虑,提出要沿域内重要交通干线——G50沪渝高速打造一条的万亿级数字经济发展带——“长三角数字干线”。为此区政协会同市政协围绕“加强建设长三角数字干线,打造创新核示范城区”,联合开展课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长三角数字干线”建设对青浦新城的重要意义
1.“长三角数字干线”将成为青浦新城承接国家和区域性战略联动的重要载体。“长三角数字干线”承载着上海“十四五”时期“五大新城”建设重大战略,东西衔接 “虹桥国际枢纽”和“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两大国家战略。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及青浦新城重要承载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新城在青浦“一城两翼”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把新城打造成承接国家和区域性战略联动的重要支点,吸引长三角乃至国内国际一流的创新资源在青浦新城集聚。
2.“长三角数字干线”将成为青浦新城“数字+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数字经济5大类核心产业基础,致力于打造一条“数字+生态”的万亿级创新发展带和新城重要承载区,打造“数字+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将极大增强青浦新城在示范区“创新核”打造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青浦新城作为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的产业延展性和辐射带动效应。
3.“长三角数字干线”将成为青浦新城建设成为“创新核”示范城区的重要载体。“长三角数字干线”充分利用带状形态和沿线产业基础,立足实现青浦新城加快实现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以青浦新城为重要承载区,以G50智慧高速公路(青浦段)为依托,发挥上海东西向发展轴上数字信息产业集聚的优势,向东加强与张江科技城、临港新城联动,向西加强与长三角沿线城市对接,中间加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青浦新城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串联。青浦新城的数字产业应以新城区域为核心,但不束缚于新城的规划边界,并充分利用新城及周边现有的数字产业基础,加强产业联动,实现新城对外的辐射带动效应,以“新城发力”更好地带动青东、青西“两翼齐飞”。
二、“长三角数字干线”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长三角数字干线”建设的现状与基础
1.以特色园区打造为依托,长三角数字干线型布局初显雏形
在2020中国数字发展指数中,长三角三省一市排名前列,尤其是江苏、浙江、上海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制造业、数字服务等方面基础好、发展快。自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生态示范区成立后,青浦、吴江、嘉善在数字经济方面持续发力,以青浦的北斗园区、市西软件园、青浦工业园区、西岑科创中心和吴江的汾湖开发区、嘉善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园区布局支撑了长三角数字干线型布局的雏形。
2.以华为为引领,青浦数字产业龙头企业集聚效应正在形成
青浦区目前形成了沿G50为主轴的数字产业新格局,以华为、腾讯、阿里、网易、精测半导体和美的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引领移动终端、信息通信、空间信息服务等数字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生态圈企业持续发展。青东的北斗位置导航和软件信息百亿级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初展头角,青中的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功能矩阵凸显,青西的华为“硬核”数字创新中心将成为长三角数字干线向长三角沿线城市辐射对接的重要节点。
3.以快递物流为代表,青浦特色行业数字化转型引领效应日益显现
依托总部集聚优势,快递物流行业已有相对成熟的数字化转型;依托北斗导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空间信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逐渐起步;依托承接进口博览会及国家会展中心溢出效应,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商贸新业态持续升级;依托市西软件园、移动智地、爱仕达智能谷、美的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园区整体数字化转型和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等智能制造持续深入;依托绿色金融、氢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化赋能稳步提升。
4.以服务进博会保障为推动,城市数据化应用场景开发形成特色
生活服务数字化场景百花齐放,尤其是青浦“智慧公安”建设全国领先,依托开发智能化应用场景,实现了对进博会重点区域街面问题的自动发现、自动派单、自动核查、自动结案的闭环管理。依据市经信委《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青浦区城市治理指数排名上海郊区第二位,“幸福社区”“智游青浦”等民生服务品牌已深入民心。
(二)“长三角数字干线”建设的瓶颈与问题
1.核心创新资源相对缺乏。青浦新城与数字产业配套的创新资源匮乏,缺少高校及专业研发机构,创新人才数量不够、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产出率偏低,研发水平较低,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专利授权量比例不高,数字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2.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青东有“北斗智能信息”和“市西软件信息”的特色产业园区,以物流为代表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也取得明显成效。青西随着华为的入驻和西岑科创中心蓝图的绘制,数字产业发展后劲十足。相比较而言,青浦新城所在的青中地区和青浦工业园区虽然产业集聚度较高,但总体上以制造业为主,缺乏叫得响的数字行业企业。“东西强、中间弱”的产业布局形态有待优化。
3.土地和能源等资源要素供给不足。在全市当前建设用地日益紧缺、用地指标逐年收紧的大环境下,未来数字经济大项目落地新城时的土地资源供给可能出现困难。特别是像复旦、华为等知名高校、大产业、大科研项目,动辄需要数百、数千亩的建设用地。此外,在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大数据中心等项目所带来的用电量较大等能耗问题也日益突出。
4.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数字壁垒。高能级的数字经济必然依托高水平的数字治理。目前数字治理仍存在管理交叉、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法律保障不健全等情况。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分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不够。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政策精准度还不够,与财政、税收、金融、社保、人事等制度衔接不够,不同部门和机构设立的扶持政策系统性不强,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大环境有待提升。
5.生态环境优势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尚有差距。有优美环境的地方就有创新经济正日益成为共识。青浦新城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以环城水系公园、淀山湖为代表的美丽生态构建了青浦新城的“蓝绿生态”基底。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理应成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但是目前为了保护水源,淀山湖湖区周边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都未得到有效释放,数字加生态的融合发展有待提升。
三、加快推动青浦新城“长三角数字干线”建设的若干建议
青浦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加快“长三角数字干线”及重要承载区建设,突出青浦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应建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引领下的新平台、新经济、新模式;同时通过人才和资金的集聚、土地的集约利用、数字和生态等要素的叠加,重构青浦新城产业和科技生态,再创区域增长极。为此围绕激发“创新动能”“产业动能”“转型动能”“数据动能”“引领动能”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打造新城“创新枢纽”,激发“创新动能”
五届区委十二次全会把“着力打造长三角最具资源配置力的战略高地”作为全面提升青浦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而创新资源配置是增强资源配置力的核心。数字干线建设首要的是要加快创新资源集聚,通过大项目和高端人才导入,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加快补齐短板,打造创新枢纽。
1.构建产教联盟为核心的源动能。加强与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合作,营造大科学生态。加快推动复旦大学创新学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落户,搭建连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服务机构等各方主体的数字化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大力促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数字产业相关研究成果从样品向产品和商品转变的过程。加快引入数字领域国家级大项目,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加快特殊人才政策先行先试。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按照五届区委提出的“着力打造长三角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创业生态”的目标,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推动中央赋予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先试特殊人才政策的落实落地,充分放大战略红利、政策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叠加效应,施行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开展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探索赋予特殊人才政策制定权。加速华为等大项目带来的数万高端人才落地落户。争取市级层面支持,对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突破积分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的限制,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使落户政策再松绑。将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专技人才单独分类,建立专门的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尽快绘制数字经济产业链条企业分布图,依据产业升级的预测需求制定引进人才规划,鼓励政策强制和细则授权多样化并行。因地制宜制定涉及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培训等服务人才的一揽子公共服务配套政策,加大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帮助人才在青浦成家安家。
(二)加快打造数字产业龙头企业集聚区,激发“产业动能”
优化产业园区布局,突出青浦新城“青浦之芯”对数字干线建设的关键支撑作用,打造数字产业生态圈,构建青浦新城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万亿级的数字经济带。
1.在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中,加速规划布局数字产业。以“青浦之芯”为基地,发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数字硬件和数字服务产业,提升青浦新城数字硬核的承载、服务功能。结合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青东地区,以半导体研发设计等为主导的青西地区,打造“东、中、西”联动发展空间格局。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数字产业生态圈,重点围绕软件信息、电子商务打造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及互联网小微企业、科创企业更好发展,加速形成总规模万亿级的经济发展带。
2.对数字经济重大产业项目,增强土地等核心要素有效配置。将新城用地指标予以单列,对纳入数字产业重大项目库的项目、企业强化用地保障,确保重大数字产业项目土地指标供应,给数字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空间。对年营业收入高、税收贡献大、行业竞争力强、有明确上市计划、建设资金有保障的企业,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做到应保尽保。呼吁市级部门有序释放战略留白区、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在用电等能耗方面给予数字企业支持,推动数据中心落地新城。
(三)加快打造产业数字化升级样板区,激发“转型动能”
强化青浦工业园区作为青浦新城数字产业化转型主战场作用,鼓励特色产业园区实现数字化转型,鼓励龙头企业构建行业数字化平台,进一步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加速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升级。
1.依托龙头企业与平台公司,提升数字化行业整合能力。以青浦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园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青浦新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依托快递物流、会展会务、北斗导航、民用航空等优势产业,培育智慧物流、跨境电商、特色工业互联网等平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产业链整合,筹建行业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引导移动智地、熊猫智慧水务、爱仕达智能谷、亚士创能等智能制造园区和企业注重数据价值,加强数字赋能,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引导传统制造业进一步加强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的建设和推广。
2.加强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利用。利用上海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等产业优势,依托大数据赋能,在青浦新城广泛布局信息化和数字化应用,实现数字新城和实体新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重点是打造一批大数据与金融、物流、旅游、商贸、会展、文创、艺术设计等服务业融合的应用场景,加强数字金融、数字货币、数字商贸、数字支付的应用推广。规划一批功能高效集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社区、数字街区、数字商圈,进一步提升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升市民生活的便利度、幸福感。
(四)加快打造“信息枢纽”,激发“数据动能”
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数字经济的最大特征是数据成为新生产资料、算力成为新的生产力。要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以“信息枢纽”打造为核心,加快智慧新城建设,在“数字长三角”建设中抢占先机。
1.推动数字信息枢纽中心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以“软件+硬件”“应用+服务”为主要发展路径,积极布局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超算中心、云计算中心及数据服务基地等数字信息枢纽型平台,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开展数字治理方面的先行先试,率先打破数字壁垒,促进数据共享共用。探索建立“云长制”,制定数据共享的责任清单,出台制度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数据共享的责任和义务,为数据联通和共享提供制度保障。适度考虑在财税、金融、匹配要素等方面对数据开放共享给予支持,以数据流动引导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解决专业分工带来的“数据孤岛”和信息碎片化问题。
2.率先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新出台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率先推进数字经济统计工作,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全面、直观、科学的反映。每年发布数字经济发展报告,精确、全面反映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阶段性特点,为政府数字经济的发展、改革与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目标和指向。探索数字税设计,研究吸引数字税落地的政策。
(五)加快打响数字城市品牌,发挥“引领动能”
立足进博会和虹桥国际枢纽的优势,举办数字领域的高端峰会论坛,建设青浦新城“数字展示厅”。用好青浦自然生态优势,展现“数字+水韵”特色,建设数字化水韵之城,引领青浦新城发展。
1.创办绿色生态数字经济高端峰会。依托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商务开放枢纽的平台优势,创办绿色生态数字经济高端峰会,以会聚智、以会引才、以会兴业。同时,依托峰会建设青浦新城“数字展示厅”,展示全球前沿科技成果,洽谈引进数字经济项目,推动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领军企业合作,打造青浦数字城市新名片。
2.打造“数字+水韵”特色品牌。立足青浦“蓝绿生态”基底,抢抓世界著名湖区建设机遇。寻求市级部门支持,推动政策突破,充分释放二级水源保护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和潜力,运用大数据、AI、5G、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经济技术,以高水平、高能级、融合型、生态型为目标,结合优越的自然禀赋和现有的绿色产业基础,建设数字化的水韵之城,彰显青浦新城“数字+水韵”特色,为国家在相关领域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未来,青浦新城应以“长三角数字干线”重要承载区打造为抓手,聚焦创新资源集聚,全力推进新城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应用,完善数字治理大环境,将战略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力争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区域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创新枢纽”和“信息枢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