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9-07
吴江区政协委员、中共党员、苏州巨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忠年反映:
危废污染防治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危废的资源化处置,事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危废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长三角地区危废资源化协同治理体系亟需统筹构建。
一、当前长三角地区危废处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协同联动,邻避效应明显。目前,省际之间已具有危废跨省转移机制,但跨省转移审批时限较长,从申请至批准同意约为2个月的周期。此外,由于公众层面缺乏相应固废处置项目的科学普及,导致公众对处置项目“邻避”效应明显。因此,各地区基于本地职能和利益,缺乏协同联动,“各家自扫门前雪”,对其他地区废弃物“敬而远之”。
(二)资源化处置能力不够。资源化利用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因单个项目的高度针对性,处置类别单一,各地很难建设完全配套区域内所有产业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邻避效应的存在则进一步阻碍了危废资源的跨区域流通,造成本可以采用资源化利用方式处置的危废被采用其他无害化处置方式,导致资源浪费,并给企业增加负担。
上海是长三角经济中心,工业发达,每年产生大量废活性炭。近年来,上海市虽然建设了一批重大危废处理处置设施,危废处置及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但上海目前尚未建成专业的废活性炭再生设施,大量废活性炭需要跨省转移进行再生处置,其中苏州是其重要的转出地之一。但由于跨省转移周期长,即使苏州紧邻上海,这些废活性炭仍无法做到“即产即处”。冗长的手续审批给产废企业造成负担,加大了危废贮存的安全和环境风险,也不符合“紧跟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发展理念。而同样是废活性炭异地处置,江苏省内的转移便高效得多。
(三)“吃不下”和“吃不饱”困局并存。危废处置产能不足和区域性供需失衡,是出现“吃不下”和“吃不饱”困局的主要原因。苏州市2019年危废核准经营能力为248.4万吨,共利用处置危险废物106.52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43%。【以上数据来源:《2019年度苏州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54号提案的答复》(苏环案复〔2020〕45号)】
以吴江区为例,吴江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其废有机溶剂资源化利用项目与嘉兴市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公里,而包括嘉兴市在内的环钱塘江区域尚未建设专业的废有机溶剂利用项目。但由于跨省转移机制的存在,嘉兴市企业产生的废有机溶剂无法即时就近运输到该项目进行资源化处置。而距离嘉兴最近的浙江省内废液处置项目位于温州平阳,不仅距离遥远,对所辖地区的废液回收已力不从心,逐步面临“吃不下”的尴尬境遇。
二、促进长三角地区危废协同处置的建议对策
(一)建立联防联治机制,推动产废企业“即产即处”。长三角地区地少人多产业密集,区域发展要协同,工业废弃物处置同样也要协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更要联动工作。
当前,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历史机遇期,可以尝试建立长三角地区或者“三省一市”危废联防联治机制,适时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审批、监管平台,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今后,也可适时考虑逐步取消跨省转移审批手续,推动产废企业即产即清、即产即处,让长三角地区建立省域间危废协同处置示范区成为可能。
同时,为了避免无序市场的出现,建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设置跨省危废接收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对收废、处废企业的过程监管。或设置“负面清单”,前期仅允许清单外的危废种类简化跨省转移流程,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类别的危废实行简化跨省转移流程。
(二)共享危废处置项目,助力处废企业“吃饱吃好”。在联防联治机制下,党委、政府和生态环境等行政主管部门可与危废接收、处置企业根据产业分布,优化处置项目的布局,避免区域空白的同时,也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让处置企业“吃饱吃好”。也可重点考虑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集中的危废处置设施,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对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就近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青浦、嘉善、吴江地区进行再生处置,并回用于生产企业,实现“变废为宝”。
相信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危废处置能够得到更合理的调配,不同类别的危废也能更科学地得到利用,各地危废处置设施也能得到管理互补,进而提升区域内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