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9-09
背景和问题
要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核心区,我们认为要有克服以下困难的准备:在国家赋予的特殊机制和特别政策没有明确之前,政策不足、产业协作不强、要素流动不畅、利益分配不明、推动机制不实等高层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问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受地方利益保护思想的局限,长三角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被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短期行为严重干扰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阻碍协同创新。
建议
学习参考国内外有关协同创新的实践和研究中总结提炼出的经验,对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核心区的启示是:聚集一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打造协同创新核心区竞争优势的根本基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生活配套是核心区留住高智力人才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营造核心区的必要支持,推进政产学研是核心区成功的关键,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是核心区协同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同时,充分考量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的现实状况和特点,要求我们在打造核心区过程中创新思维、创新体制机制,突破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瓶颈,释放发展潜能。建议通过多种路径破除阻碍各种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引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1、依托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发展战略,建设更具全球化影响、更重品牌化经营、更注专业化服务、更显一体化协同的科技创新服务品牌基地。
坚持前瞻引领,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全力提升核心区协同创新服务能级,推动大科技工程、大科创项目、大科学设施、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在核心集聚,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荟萃,使核心区成为亚太地区获取全球创新资源最便捷的新区。坚持政产学研对接、打通创新链条,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研发公共服务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以平台经济模式衔接产业链与创新链,支持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企业高管、留学人才等进驻创业,优化完善创新创业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高标准打造国际一流品牌的协同创新论坛,精心办好一批有国内外品牌影响力的众创空间和“双创”活动。
2、基于沪江浙皖技术、产业梯度性与地区比较优势,建设长三角新知识与新技术扩散和交互的枢纽基地。
带头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协同创新壁垒,在更大范围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力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向核心区汇聚。推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用户等多类参与者通过创新组织模式进行协同创新,着重高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环节,实现优势互补、技术推广、加速产业化。核心区与相关高校和各类研发机构共建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园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创新产品和创新理念的重要检验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培育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高端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3、构建开放式的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当前,高技术产业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以及产业间融合和技术复合化、复杂化,这就需要构建开放式的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在更有效时间和更低廉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化,创新资源将更加便利流通、创新产品更新周期将日益缩短,创新范式也将从原来的单体式创新经过链条式创新演变到区域网状的协同创新形式。对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核心区而言,更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开放式创新,实施科技资源和创业孵化体系开放共享工程,推动长三角创新主体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进而获得更高收益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