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位置: 首页>社情民意
社情民意
关于对17号线开通后公交配套调整的建议
发稿时间: 2018-09-17

  民革区委、民建区委、九三学社区委、政协之友社、唐新明委员等反映:17号线运行开通后,为青浦城区到市区工作与生活的群众带来了便利。但由此对城区及连接城区与各镇的公交线路进行的大调整造成了群众生活、工作许多不便与困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城区内及城区通往各乡镇交通不便且用时长。城区各热门地点间公交车线路减少,且用时更长。如从青安路煤气公司坐车到中山医院,以前为15分钟,有7个线路。调整后要花35分钟左右,现在只有一条3路公交车,且线路减少后,班次密度没有增加。再如原14路从华青南路沪青平公路过,鑫塔水尚、仁恒运杰的居民去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家乐福超市都挺方便,现在需换乘后才到医院和超市。原先的4路把秀禾路站取消,住在新城盛景C区和E区的小孩去青浦教师进修学院附小没有公交可坐。去往青西地区各条线路,原来在城区通过不需换乘,现在需要到城区最西面的漕盈路换乘。以去往练塘为例,原先城区的居民单程需要一小时,现在则需要近两小时。群众普遍反映现行线路不仅城区通往乡镇不方便,城区内交通也不方便,且青西地区到城区的乘车花费更多。

  二、为配合轨交站点大量公交线路集中于盈港路。新设置的公交线路始发站与终点站大多在轨交漕盈路站和汇金路站,两站位于城区盈港路东西两侧,且都位于城区北部边界。大量公交车始发之后势必会对盈港路造成交通压力,尤其是在目前盈港路尚未修好,车道较少的情况下,交通压力更大。

  三、公交调整后的知晓率不高。由于在公交线路调整之前没有做好全面、充分的宣传,加之线路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许多居民反映搞不明白怎么乘坐新的线路。许多群众反映既不知道原先线路被调整了,新增的大量线路又不知道去哪里。微信、网络上关于公交线路的调整是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路线、站点来阐述走向的,始终没有一个综合的地图版的线路图,原先“中山医院”、“农工商”等更加直观,老百姓更容易识别的站名变成了现在道路与道路交汇点,有些站点没变却更改站名。加之部分线路调整后,报站语音系统没有及时更新,报先前线路的站名,更加增添群众困惑。当下,青年人对公交线路的重大调整短时期内都来不及消化,年龄偏大的退休人员、老年人和居住在乡镇地区的群众则更加茫然不知所措,而他们的出行更多依赖公共交通。

  四、17号线末班车结束过早。2号线末班车到虹桥火车站是23点49分,而17号线东向西末班车始发时间为22点30分,之间依然有一个多小时的间距。且17号线开通后,原来可在0点换乘的朱徐线已取消,虹桥枢纽6路末班车提前到21点,深夜从市区回青没有公共交通可以乘坐。

  建议:

  1、转变调整思路。公共交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能把人的出行都赶往地铁,且青浦城区的地铁线路在城区最北端,不在城区中心。中心城区群众出行的目的地,大多是城区中的医院、商业网点、菜场、购物中心,而不是轨交站点,线路改变后这些地区的公交反而少了、慢了,城区内大量的换乘不仅浪费时间,也增加了城区公交车压力。

  2、减少线路改动。轨交17号线开通应当是给群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根据其他郊区轨交线路开通的经验看,也很少有对原有公交线路做大的改动。如16号线从龙阳路到南汇滴水湖,原准备撤掉同向的线路,但最后只缩线了一条线路,原有的公交几乎都保留不变。青浦的公交调整也应该照顾青浦市民多年来的出行习惯,尽量减少线路改动,维持原先地标性建筑的站名,调整上用精细的“绣花”代替大破大立的颠覆。

  3、增加线路密度。由于线路大规模改动,连接中心城区东西向的客流集中现集中在11路,建议增加班次密度。此外,还建议开通连接青西地区与城区医院的医疗专线,满足青西地区群众到城区看病的需求。

  4、加大宣传力度。制作权威的、清晰的电子线路地图,通过权威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并配上医院攻略、学校攻略等,而不只是文字的站点叙述。尽快更新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导航软件,实现同步更新。针对老年人、乡镇居民的生活习惯,更多通过宣传手册、绘制交通地图、广播、电视等方法让乘坐公交的人尽快熟悉新的公交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