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位置: 首页>社情民意
社情民意
关于在农村设立乡村课堂的建议
发稿时间: 2019-03-15

郑湘竹委员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需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推进,其中“人才是关键”,尤其是本土人才。乡村的振兴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发展。

  当前,青浦区在青西三镇(朱家角、练塘和金泽)试点开设了“乡村课堂”,一方面帮助本地农民发掘、培育本地的文化特色等资源优势,激发农民的家园自豪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传授乡村振兴理念和产业发展技能,激发本地村民投身农村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从目前试点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因此建议在我市有条件的农村推广设立乡村课堂,具体可以开设以下五大类课堂:

  1.开设以培育提升新型农业主体为目标的乡村课堂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关键还是要落实在农民身上,要加快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型农民队伍,引领新时代新农村新发展。

  (1)举办政策大课堂,大力宣传农村创业就业政策和奖补办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后返村、退伍军人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支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创客等参与农村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举办技能大讲堂,着力提升农民从事农事劳动的技能水平。邀请农委、绿化市容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对农民开展农产品生产技能、绿地林地管养技能、农药化肥使用技能、果林菌菇培育技能、绿植栽培技能、防汛抗台防火技能等使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增产增收。

  (3)举办文明知识学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最美邻里等建设;深化文明村(户)创建,用好村规民约、村民民主评议等载体,逐步提升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集体荣誉意识,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广泛开展、及时总结优秀典型事迹,用身边好人好事感动人、引领人。

  2.开设以培育提升农业品牌为目标的乡村课堂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深入农村挖掘和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推进农产品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文创、旅游、生态、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文产业联合发展、农旅一体化综合发展的新理念,打造农业品牌。

  (1)借助各地发展的特色品牌效应,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属地镇联合具有专业素养的规划师、建筑师和设计师,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特色村庄规划和建设体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建设,开设主旨规划论坛、江南水乡建设课堂、稻米文化学堂、市民民意征集等,借脑借势,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庄、示范村组、特色庭院等,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生态宜居的优美环境。

  (2)借助美丽乡村的生态优势和人文景观,开展具有乡土气息的民居、特色民宿建设,引进一些社会组织和新社会阶层人士,利用当地自主发展特色,开设儿童科普教育主题、农耕文化主题、四季田园花艺主题、果园经济基地主题、郊野公园主题、生态涵养林徒步主题、野生动物栖息地主题、野外垂钓和水中泛舟主题、手工制作农产品主题、农家乐主题等活动课程,增加村民的参与度和社会的公信度,丰富美丽乡村的建设内涵,积淀品牌效应。

  (3)借助结对共建、多元参与的管理方式,推动二三产业反哺一产。可以依托市区级机关与贫困村扶贫结对、民主党派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长三角临近区域结对、城乡妇联结对等载体,开设多样课题,以授课、现场体验、论坛、摄影展等形式,发现和展示农村具有江南特质、乡土气息、传统文化、现代海派的生态景观,让当地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存在感,自觉参与进来。

3.开设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的课堂

农村美丽,生态宜居是前提。按照生态“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建设要求,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1)坚持规划引领农村和村庄建设,对基层领导干部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对标控规(详规)要求,落实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按照环保督查的要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等,消除农业环境安全隐患。

  (2)巩固和深化“五违四必”整治成果,加强绿色空间承载。推进郊野公园、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和长效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生态质量;鼓励村民对拆违后的空地进行生态修复,在符合规划的情况下,开展“环、楔、廊、园、林、水”生态系统建设,打造绿色景致和绿地景观,拓展农村宅前屋后的绿色空间,提升生态的数量和质量,引导广大农民自觉珍惜生态、守护生态、发展生态。

  (3)大力开展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工作,营造更干净、更美观、更整洁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开设垃圾分类减量培训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和农民在垃圾分类、收集、减量、运输、处置中的示范作用和主体作用,不断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和分类质量,从源头控制垃圾总量。积极发挥好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民主党派人士对“河长制”工作的专项督导,加大农村社区治理中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4.开设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目标的课堂

拓展乡村课堂的阵地建设,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培育乡村文化和活动载体。

  (1)利用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乡村课堂,利用地方饮食品牌,结合中国二十四节气,开展以“茶”聚“心”、以“茶”会“友”、以“茶”传“文”;以端午龙舟赛为契机,组织村民参加赛龙舟、摇快船等传统文体赛事活动,涵养村民团结友好、拼搏奋进精神;以地方庙会为载体,搭建乡村手工艺品、绿色农村品、特色产业成果展示和销售平台,引导村民走上文明、致富之路。

  (2)利用乡村文化(古迹)遗迹、古树名木、传统村落、生态公园等文化资源,开设主题文化课、生态资源保护课等,还可以利用露天电影、科技文化下乡、农民集体会所等,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生动教育,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现代公共文化资源的服务,在传承中提升乡村文化底蕴。

  (3)利用江南稻米水乡的特点,开设农耕文化课堂,借助当地文化景点,田园综合体示范基地,农业品牌、捕捞节、丰收节等载体,培置农耕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发展产业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开设菜茎塌饼、蒸糕、粽子、扎肉、菜饭等乡村菜品制作和展示课程,深入挖掘推广农村传统特色乡土美食,增添城市人乡愁回忆。

  (4)利用新媒体手段,开设“美丽乡村+”视频、微信课堂,通过乡村课堂,教会当地村民使用微信、微博,成为承接旅游观光导游、农村生活体验接纳、民宿预定接待等业务的诚信微商,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推动乡村建设,展示新时代美丽乡村和淳朴民风。

  5.开设以乡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

大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本地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完善农村人才培训、教育和管理使用体系,畅通智力、资金、技术俱到,激发新型农民创业活力和动力。

  (1)开展村干部教育培训。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和实践者,乡村课堂可以邀请专家型学者、领导为村干部进行培训,如乡村振兴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任务、生态系统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解读,让乡村振兴的“关键人”能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带领广大村民建设美丽家园。

  (2)开展村民学习培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精神,组织村民开展一些简单、实用的技能培训和文化礼仪培训,不断提升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自身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村民在村民小组长、村骨干人物的引导下,自发建立一些合作组织,如乡村戏剧团、调解组织、志愿者队伍、爱心环保组织等社会组织,寓农村社区治理于村民服务之中。

  (3)乡村课堂通过挖掘乡村的人文历史,组织和鼓励社会各界的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企业家、技能人才等关注故乡、回报故里,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对家乡和农村的深厚感情,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的项目回归、人才回村、技术回援、文化反哺。

在推进机制方面:

  一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因此需要对不同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其他有志于农村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农户,深入了解、掌握他们当前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以及亟需的支持和帮助。

  二是课程定制化。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实现板块化、可定制的课程设置。

  三是开展双向互动教学。乡村振兴,是农民共建、重建家园的过程。课堂的设置,不是为了给他们灌输各种支持,也不是充当他们的救世主。教与学,实质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