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
1、志愿组织体系日渐完善。截止2016年6月,我区实名认证志愿者有13.27万,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0.98%;注册团体总数为654家;志愿服务站点覆盖171个村、104个居委会,村(居)覆盖率达98.2%;逐步形成了区、街镇(委办局)、村居(单位)三级志愿服务网络体系。
2、志愿者队伍管理日趋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健全了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二是加强了志愿者队伍培训;三是引入了社会化专业服务;四是建立了表彰激励机制。
3、志愿服务行动实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志愿活动逐步常态化。如:每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二是志愿活动初步品牌化。如:盈浦街道的“盈浦益加亲”公益服务项目,徐泾镇的“四叶草”志愿服务项目等;三是志愿活动日渐社区化。如:很多街镇和社区都组建开展了“平安志愿”、“交通志愿”、“健康驿站”等立足社区、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我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志愿自觉的理念及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卷调查发现:“社会或民众志愿服务自觉的理念与氛围不够”排在当前开展志愿服务面临困难的首位,在调查志愿组织管理者和志愿者中的占比分别53.06%(26/49)和61.03%(307/503)。走访座谈发现:目前大部分志愿服务是在政府号召或组织下开展的,存在一些参与者“被志愿”的现象。此外,志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社会的理解和认同,自觉志愿的社会氛围不够。
2、志愿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走访座谈发现:目前本区的志愿服务大多是以政府倡导的大型活动为主要志愿服务项目,与西方“志愿者组织一般来自民间和社区、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专一”相比,我们的志愿行动是高度组织化的,并带有较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区民政局资料显示,截止2016年6月,我区现有社会组织588家,其中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机构仅6家。对49位志愿组织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其所在组织志愿者的来源渠道主要是也是政府动员(63.27%),其次是社会招募(38.76%)和网上招募(30.31%)。
3、志愿组织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49位志愿组织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志愿组织管理方面,仅26.53%(13/49)的组织与志愿者签订书面协议,34.69%(17/49)的组织对申请加入者进行面试,46.94%(23/49)的组织对志愿者服务时间或频度有明确要求;在为志愿者提供支持方面,志愿组织提供过“安全保障及必要的医疗卫生条件、人身保险、出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保障”等三方面支持的占比均低于50%。对503名志愿者的问卷调查发现:所在组织与志愿者签订书面协议、对志愿者进行面试、对志愿者服务时间或频度有明确要求以及对志愿者服务项目进行评估的比例分别在47.32%(238/503)、35.39%(178/503)、53.68%(270/503)、62.43%(314/503)。由此可见,志愿组织在机构规范运行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此外,我区尚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志愿服务专业人才,尤其是缺少志愿者领袖。
三、加强我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1、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培养志愿服务文化自觉
建议进一步加强社会教育,增强公民对志愿者的认同感,真正从内心把志愿活动变成完全自觉的公民行为。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媒体宣传报道力度,广泛普及志愿理念,逐步将其内化为一种志愿服务文化。其次,要通过把志愿服务纳入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职业规范及文明单位考评条件之中,来助推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同时,也要健全表彰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
建议结合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进程。要健全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对接等制度,借助网络平台与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实现需求与服务对接互动;要强化志愿者保障和激励机制,并打通志愿者评价与现有社会评价机制之间的通道,确保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如:推进多元化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体系建设,尝试建立志愿者实践储蓄制度,丰富志愿活动结果运用;等。
3、规范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培育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实践
建议进一步加强培育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实践,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水平。要采用政府购买、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手段,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推出有创意、有实效的志愿服务项目,发挥志愿服务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活力中的积极性作用。要通过增加投入、科学培训、强化评估等方式,着力培育专业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如:启动全区志愿者领袖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志愿服务课程体系等。
4、扩展志愿服务的社会基础,推进志愿服务的社会化拓展
建议进一步加强社会引导与激励机制,为志愿服务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要引导区志愿者协会和志愿服务组织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机制。如:在志愿服务领域引入众创中心的理念,建设志愿服务基地的同时,引入众创中心的功能,作为基层志愿服务组织/项目的孵化平台。要依托社区建设,对志愿服务经历做好客观详实记录并向志愿者本人反馈,同时将其纳入个人诚信档案。同时,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打造专业文化平台建设,为深化志愿服务提供智力保障。
|